名医研究
广东省名中医冯小燕传承工作室医案记录——2018.5.3陈进源医案
广东省名中医冯小燕传承工作室
医案记录( 跟师√ 独立□ )
患者姓名: 陈进源 性别: 男 出生日期:1986年06 月10 日
就诊日期:2018.05.03 初诊 发病节气:大寒
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近10年。
现病史: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近10年,多发,好发部位多在上下唇,有时舌下或舌尖及两侧,疼痛,有黄白色伪膜,有时疡面深陷。治疗半年余溃疡减轻,多单发,但仍此起彼伏,缠绵不愈。患者下唇溃疡如黄豆大,有伪膜,疮面深陷,大便可,纳食可。脉左弦略沉,右滑略数弦。
既往史: 否认心肝肾疾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过敏史: 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 T36.7℃,P80次/分,BP118/70mmHg,神清,精神一般,患者下唇溃疡如黄豆大,有伪膜,疮面深陷。呼吸平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及异常。脉左弦略沉,右滑略数弦。
辅助检查: 血常规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 口疮
证候诊断: 血分湿热、阴虚血瘀、阳气不足
西医诊断: 复发性口腔溃疡
治法:清热祛湿,凉血养阴,振奋阳气
处方: 贯众10g 连翘10g 大青叶10g 黄连10g
北五加皮10g 黄柏10g 生侧柏叶10g 生甘草15g
生地黄15g 虎杖15g 生地榆15g 炒白术15g
藿香10g 生薏苡仁30g 紫草30g 蜂房6g
赤芍10g 杭白芍15g 青蒿15g 苍术15g
土茯苓15g 白芷10g 当归15g 炙附子2g
水煎服,7剂。
复诊:208年5月11日。药后下唇溃疡愈,3d未出新疡,脉左弦略沉滑,右弦滑略沉,大便稍稀,纳食可,眠可,舌质淡红,苔薄白。
守前方,改贯众为15g,生侧柏叶为15g,炙附子为3g,7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清代齐秉惠《齐氏医案·口疮》云:“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遍所致,当分辨阴阳虚实寒热而治之”。《寿世保元·口舌》曰:“口疮者,脾气凝滞加之风热而然也”,指出上焦实火熏灼、下焦阴火上炎、中焦虚寒和脾虚湿困皆为本病之病机。杨老师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为本虚标实之证,上焦心火亢盛,中焦脾胃湿郁、肝胆湿热、下焦阴虚火旺皆可上薰于口而发生口疮。日久火伤阴血,血分湿热留恋不去;或阴伤邪阻,血脉瘀滞;或过用寒凉损伤脾胃,湿热与脾胃阳虚并存;或阴虚虚甚出现阴阳两虚;或过用寒凉伤阳以致阴虚及阳,湿浊阻于舌,局部黏膜失去温养而糜烂遂生,湿热缠绵,阴阳寒热之病机交错,从而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病难速已。因此,本病正虚为气血不足、脾虚、阴虚、阳虚,而以阴虚为主。标实为火盛、湿热、血热、血瘀,而以湿热血瘀常见。
签名: 杨庆邦
2018 年05 月27 日
指导老师评语: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学“口疡”“口破”“口疳”等范畴,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口腔黏膜病变。口疮的发生,不仅仅是口腔局部的病变,而是整个机体阴阳失衡的结果,与心、脾、胃、肝、肾诸脏腑密切相关。在病位上,口腔溃疡的疮面常发生于舌体、牙龈、口唇、口腔壁等处,可出现糜烂、化脓、红肿、疼痛、出血等症状。口腔溃疡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以阴虚最为常见;标实则多见血分湿热瘀血。清热祛湿养阴凉血为基本治则,并根据虚火实火、气阳虚否、热轻热重、湿之多少随证加减。本例口疮为血分湿热、阴损及阳。关于治疗口腔溃疡应用温热之药,有人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辨证属脾胃虚寒者,治当温补,可以予附子理中汤治疗,应用少量附子倒龙入海,引火下行,而本例患者辨证并非脾胃虚寒,其口疮疮面深陷,为气血不足,阳气温养无力,故在清热祛湿、凉血养阴的基础上,加一味附子,以振奋阳气,促进疮面愈合。其用附子之意,与温阳散寒有别。药进7剂10余天口疮即见愈合,效果出乎意料,可见口疮并非不可用附子等温热之药。只要辨证准确,有是证便可用是药
签名: 冯小燕
2018 年05 月29 日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