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研究
广东省名中医冯小燕传承工作室医案记录——2018.4.10李小平医案
广东省名中医冯小燕传承工作室
医案记录( 跟师√ 独立□ )
患者姓名:李小平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61年8月10日
就诊日期:2018.4.10 初诊、复诊√ 发病节气:小寒
主诉:夜间阵发性左胸前区闷胀隐痛10余天。
现病史: 患者于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夜间阵发性左胸前区闷胀隐痛,发作时间约凌晨1、2点,每次发作时胸闷胀隐痛喝水不能减轻,约5~10分钟可自行缓解,曾行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予“胃药”服用后未见好转,曾行心电图检查示未见明显缺血改变,口干不欲饮水,无口苦,偶有头晕沉感,另诉每天早上4、5点时会有烘热汗出感。
既往史: 既往体健,否认慢性病病史。
过敏史: 未发现药食过敏史。
体格检查: 舌红略黯,舌底脉络稍粗,苔薄白,脉弦有力。
辅助检查: 门诊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心电图检查示大致正常心电图。
中医诊断: 胸痹
证候诊断: 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 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处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0 川芎10 地黄15 赤芍15
桃仁10 红花5 枳壳5 柴胡10
桔梗15 牛膝15 甘草5 红景天5 ×6剂
以清水三碗半剪至大半碗,温服,每日一剂。
复诊: 患者服药后今天复诊,诉夜间阵发性左胸前区闷胀隐痛发作次数减少,发作约1~2分钟可自行缓解,仍口干,头部晕沉感减轻,烘热汗出感明显减轻。舌红略黯,舌底脉络稍粗,苔薄白,脉弦。效不更方,守原方药 ×6剂,以清水三碗半剪至大半碗,温服,每日一剂。建议择期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或运动平板检查。
心得体会:血府逐瘀汤为治疗胸痹的经典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胸中血瘀证,表现为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瘀阻气滞者。本病患者夜间阵发性左胸前区闷胀隐痛发作时间固定,口干不欲饮水,舌红略黯,舌底脉络稍粗,有瘀血在内的表现,方证相合,即疗效显著。
签名: 柯明珠
2018 年 5 月 10 日
指导老师评语:
该患者夜间阵发性左胸前区闷胀隐痛,发作时间约凌晨1、2点,每次发作时胸闷胀隐痛喝水不能减轻,电子胃镜未见反流性食管炎表现,故定位仍为心。疼痛约5~10分钟可自行缓解,但行心电图检查示未见明显异常,可考虑为一过性冠脉痉挛所致。口干不欲饮水,舌红略黯,舌底脉络稍粗,表明有瘀象;每天早上4、5点时会有烘热汗出感为瘀久化热,内热瞀闷,入暮潮热,瘀热扰心表现。治宜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止痛。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红景天,性甘、苦、平,归肺、心经,有益气活血,通脉平喘作用。本患者偶有头晕沉感,加用红景天补肾,理气养血,增强血府逐瘀汤疗效。
签名: 冯小燕
2018 年5 月 12日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