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指南
冬至|冬令进补:一定要有的放矢
冬至
冬至这天,时值阳历12月22日或23日,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有古书记载:“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气温最低的“数九”寒天已经来临,是阴气极盛之时,阴极而阳生,又是一阳萌动之时,阳气始生,渐蓄能量,以待来春生发。冬至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一说。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象征阳气的初生。中医学认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明显增多。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当寒冷的气温作用于机体时,会使人体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引起瘀血阻滞,从而为心脑血管病的发作和加剧提供了条件。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
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外出时应特别注意保护头和脚;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
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可多吃些羊肉、鸡肉、猪肝、猪肚、带鱼等御寒食品;
3、保持良好的心境
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
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
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另外,还可通过三九膏肓保健灸来扶阳固本、升阳通络、调和气血。“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夏共治,阴阳调衡”,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气最弱、寒气最重的时候,在三九天进行艾灸调理以培补元气、温阳补气,可有效地改善冬季手脚冰冷,增强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效果。
冬至食疗要点
冬至为“冬令进补”的大好时节,但是进补并非只是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滋补通常可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气主要是针对气虚体质:如行动后直冒虚汗、精神疲乏、说话无力、妇女子宫脱垂等,一般采用红参、红枣、白术、黄芪和五味子、山药等。补血主要是针对血虚体质: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采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首乌和十全大补膏等。补阴针对阴虚体质: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女白带增多等,采用沙参、天冬、鳖甲、龟板、冬虫夏草、白木耳等。补阳针对阳虚体质: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功能低下等,可选用鹿茸、杜仲、韭菜和“十全大补酒”等调补。
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将黄芪、党参、当归、田七等与鸡、鸭或狗肉同煮食,或是长时期过量服用人参、鹿茸、阿胶、白木耳等药物,反而对身体有害。据药理学研究和临床发现,在无疾病且身体强壮的状态下超量服用补药,会产生“口干舌燥,鼻孔出血”等滋补综合症。因此,冬令进补应注意“有的放矢”,切莫“多多益善”。
冬至食疗方
羊肉炖白萝卜
【配料】白萝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医生简介
李美红 主治医师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硕士,中国针灸学会、广东省针灸学会疼痛及抑郁相关病症专业委员会会员。运用针灸、按摩、中药等治疗颈肩腰腿痛、疲劳综合征、肥胖症、妇科疾病等。尤擅长女性保健和孕前调理,对月经不调、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调理具有丰富经验。能够综合食疗、起居调养、情志调节、功法锻炼等手段指导群众养生保健。
--- END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