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开展特色灸法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5日 点击数:798 字号:

麦粒灸

麦粒灸是一种直接灸的方法,将艾绒搓成如麦粒样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皮肤上施灸以防治疾病,其特点是所需艾绒很少,烟雾小,刺激量可大可小,灼热、灼痛感穿透性明显。而且,它的应用范围很广,尤其对风寒湿痹、寒痰喘咳、以及脏腑虚寒、元阳虚损引起的各种病症疗效较好。

麦粒灸


婆子灸

流传于阳江本地的一种民间疗法,将艾绒搓成线状,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多数是妇女操作,故称之“婆子灸”。


悬灸

悬起灸是艾条灸中常用的灸法。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而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

(悬灸)


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大约3厘米左右高度,固定不移,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5分钟,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温和灸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灸法之一,有温经通络、散寒祛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


雀啄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之上,将艾条象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移动,使艾条与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本灸法多用于昏厥及儿童疾患。


回旋灸

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高度,然后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移动范围约3厘米左右。本灸法适用于风湿痹痛及神经性麻痹。


宫廷灸

点燃艾绒条后放进艾灸罐内,在人体穴位或患处进行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所用的宫廷灸盒更贴合人体曲线,施灸面积大,密封罐聚热高,渗透力更强,可以暖宫、温养乳腺、调理肠胃、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回阳救逆、保健强身的作用。

(宫廷灸


督脉灸(长蛇灸)

督脉灸是一种在督脉上施以中药和隔姜灸的疗法。其施灸面广、艾柱大、火气足、温通力强、非一般灸法所及。督脉灸主要是通过激发协调诸经,发挥平衡阴阳、抵御病邪、温补督脉、强化真元、温通气血、调整虚实的功效,从而达到预防保健治疗疾病的目的。

督脉灸(长蛇灸)


火龙灸

火龙灸是一种独特的大面积灸法,因其操作形成火龙,热力持久深广如龙之有力而得名。材料采用陈年艾绒,加上用米酒浸泡过的适合岭南地区人群体质温阳药物。火力柔而温,渗透力极强,在对经络穴位温热刺激后,药物能很好渗入人体,起到温经散寒,以火攻邪,祛寒、散滞、化瘀,加强血液循环,强化脏腑的功效。

火龙灸


通腑甘遂灸

通腑甘遂灸是利用艾灸热量将甘遂的药效通过神阙穴渗透体内,从而刺激肠管,增加肠蠕动,辅助大便排泄,对于功能性便秘具有很好的疗效。

(通腑甘遂灸)


膏肓保健灸

膏肓穴是常用的保健强身要穴,根据“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中医学理论,在三伏天或三九天进行膏肓穴保健灸,能扶元培本、调理脏腑、通行气血,尤其对难治性疾病、病久而虚的脏腑虚损性疾病有效,使身体恢复强壮。对过敏性鼻炎、疲劳综合征等疗效尤其明显。

膏肓保健灸


建中隔药灸

建中隔药灸,是本院黄瑞聪副主任中医师通过挖据清代医家黄元御著作《四圣心源》中的用药规律,并根据其“一气周流,土枢四想”学术思想拟方,选取炙甘草、茯苓、白术、干姜、肉豆蔻、法半夏等二十种中药研磨成粉,制成药贴并施以灸疗,着眼于调摄中气,兼顾四维,升陷降逆,使清浊复位,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腹泻(慢性腹泻)、大便稀溏、恶心呕吐、肠鸣者。

建中隔药灸


古法蒸脐疗法(脐灸)

源自明代杨继洲的【蒸脐治病法】,在“立春已时,春分未时,立夏辰时,夏至西时,立秋戍时,秋分午时,立冬亥时,冬至寅时”八节,进行取五灵脂、乳香、没药、麝香等研磨为细末调敷放于肚脐,水和荍面作圆圈,置脐上,以艾灸之。适合疲劳、脾胃虚弱、失眠等患者,诚如《针灸大成》载:“取天地阴阳正气,纳入五脏,诸邪不侵,百病不入,长生耐老,脾胃强壮。”

古法蒸脐疗法(脐灸)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更多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