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名中医冯小燕传承工作室
医案记录( 跟师√ 独立□ )
患者姓名: 戴观允 性别: 男 出生日期:1939年06月05 日
就诊日期:2018.09.04 初诊√、复诊 发病节气:白露前
主诉: 反复头晕3年,再发伴心悸半天。
现病史: 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昏沉感,伴右侧肢体乏力、言语不利,曾在我科内三科住院,查头颅MRA:右额颞顶叶脑梗塞(急性),弥散功能受限,,心电图:心房颤动,按脑梗塞处理后好转出院,出院后未规律服药治疗,无明显肢体麻木乏力、言语不利,但反复头晕,昏沉感,自行到药店及当地诊所就诊,予药物处理可缓解,但症状反复,今早再发头晕,伴心悸胸闷,遂到我院门诊就诊,症见,神清,精神一般,头晕,昏沉感,心悸、胸闷,间中反酸嗳气,无耳鸣,无恶心欲呕,无头痛,无腹胀腹痛,纳眠一般,二便正常。
既往史: 有脑梗塞、心房颤动病史。曾行膀胱手术治疗,具体不详,
过敏史: 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 T36.0℃,P58次/分,R20次/分,BP130/70mmHg,神志清楚,胸廓无畸形,呼吸运动双侧对称,语颤无增强及减弱,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及抬举性搏动,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1cm处,无震颤及摩擦感,心浊音界正常,心率70次/分,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促,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脊柱及四肢无畸形,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关节无红肿,双下肢无水肿及静脉曲张。肱二头肌腱、三头肌腱、腹壁、膝腱、跟腱反射存在,巴宾氏征、霍夫曼氏征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淡暗,苔白,脉涩。
辅助检查: 心电图:心房颤动。
中医诊断: 眩晕
证候诊断: 痰瘀互结
西医诊断: 1.脑梗死后遗症
2.心房颤动
治法: 西医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斑等对症治疗。中医方面,治法以祛痰化浊,活血通络为法。
处方: 半夏10g 白术20g 天麻20g 茯苓30g
陈皮10g 蔓荆子10g 甘草6g 砂仁10g
菖蒲15g 丹参15g 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10g 枳壳15g
清水三碗半煎至大半碗,温服,日进一剂。
复诊:症状改善。
心得体会:
辨脏腑眩晕病位虽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肝阴不足,肝郁化火,均可导致肝阳上亢,其眩晕兼见头胀痛,面潮红等症状。脾虚气血生化乏源,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觥白等;脾失健运,痰湿中阻,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
辨虚实眩晕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体倦乏力、耳鸣如蝉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
辨体质面白而肥多为气虚多痰,面黑而瘦多为血虚有火。
签名: 庄冬明
2018年09 月 20 日
指导老师评语:
辨标本眩晕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其中阴虚多见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气血不足则见神疲倦怠,面色不华,爪甲不荣,纳差食少,舌淡嫩,脉细弱。标实又有风性主动,火性上炎,痰性粘滞,瘀性留着之不同,要注意辨别。眩晕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虚而泻实,调整阴阳。虚证以肾精亏虚、气血衰少居多,精虚者填精生髓,滋补肝肾;气血虚者宜益气养血,调补脾肾。实证则以潜阳、泻火、化痰、逐瘀为主要治法。
签名: 冯小燕
2018年09 月 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