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里,有一群与时间和生命赛跑的“铅衣天使”

-- 每天负重10公斤救死扶伤

文章来源:阳江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简梅芳 通讯员/黄垚森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3日

本报记者/简梅芳通讯员/黄垚森

在医院看到贴有“当心电离辐射”警示语的大门时,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往后退两步,避免被辐射影响。而有群护士,他们躲在警示语后的介入室内奋战数个小时,因长期与射线为伴,每天,他们必须身披近10公斤的铅衣“负重前行”。他们,就是被称为“铅衣天使”的影像介入科的护士们。

在市中医院影像介入科工作了10年的护士长张明说,该科室承担了全院急性心梗、脑梗、大出血、胆道梗阻等急危重病人的介入手术治疗,当他们穿上铅衣,就是意味着四五个小时连接“战斗”,遇上连台手术就得站上七八个小时。“我们必须与时间和生命赛跑,全力配合医生挽救患者,争取一线生机。”张明说。

住院护士主动请缨顶班

21日上午,记者在市中医院内二科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影像介入科护士钟妙玲。作为一名90后,在介入室已经工作了7年的她,在过去半个多月已先后两次住院。

3日,因胆结石发作,疼痛难忍的钟妙玲不得不住院等待手术。7日,由于介入手术较多,张明除了维持科室的日常工作,还连着在介入室工作了七八个小时,当走下手术台时,她明显感到体力不支,但当晚还有一台介入手术要进行。在病床上躺了4天的钟妙玲,得知情况后,自觉疼痛减轻了,就主动请缨回科室顶班。晚上8时,还未出院的钟妙玲,脱下病服换上工作服,准时出现在介入室的手术台前,这一站就是4个小时。第二天上午,钟妙玲觉得身体已无大碍,就办理了出院手续,随即上了一个星期的班。没想到,15日因胆结石再次发作,她又“灰溜溜”地入院躺回病床上,等待身体指标达到手术要求后再进行手术。

张明告诉记者,除去长时间穿铅衣工作所带来的肩膀、颈椎、腰酸痛不说,工作强度大,手术时间长,科室的护士们多少有些胆囊、肠胃炎方面的疾病,可在病患的危急前,大家都全然不顾。

半夜出诊无法看顾孩子

由于介入室不少患者是急性心梗、脑梗、大出血等危急病人,所以护士在轮班之余,还要24小时待命,接到紧急通知后必须在半个小时内回到医院做好术前准备。

张明告诉记者,她在介入室工作10年,从未遇到过科室的护士在接到紧急通知迟到而延误手术。七八年前的一个深夜,当时已接近深夜12时,张明接到紧急手术的电话,因丈夫出差,当时家里仅有她和两岁多的孩子。没有丝毫犹豫,张明迅速帮孩子穿好衣服,然后用摩托车载着孩子飞奔到父母家,把孩子交给老人,她就往医院赶。就算听见孩子在身后嚎啕大哭,张明也只得强忍泪水。

和张明一样,刚到介入室工作大半年的护士梁桂霞,也常常因紧急手术而把孩子撂在家里。“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和我一起睡,很少和奶奶睡,遇到半夜紧急手术时,我会让睡在隔壁房的奶奶帮忙照看一下,但孩子有时醒了还是会闹情绪。”梁桂霞说。对孩子的愧疚,只能是在休息时间尽量多陪陪孩子,而这也是她紧张工作后最主要的放松方式。

每天负重工作默默奉献

“快,患者心跳停止了,赶紧做心脏按压!”5年前,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见习时,一场为七旬阿婆安装起搏器的介入手术,让张明至今印象深刻。阿婆一直有心动过缓的毛病,当天突然出现心跳暂停情况,当天医生在给阿婆做心脏介入手术时,阿婆多次发生心跳停止的情况,手术台的医护人员赶紧进行心肺按压,待阿婆心跳恢复后继续手术,如此反复多次。最终,起搏器成功安装,阿婆得救了。

“这场手术让我看到了医护人员的不言放弃,明白遇到问题要冷静并迅速处理,更让我体会到尽力就可能有希望。”张明说。影像介入科共有6名护士,4名女护士、2名男护士。在后来的管理和“传帮带”工作中,张明都会要求护士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只有自身具备扎实的护理技术,才能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冷静沉着应对。

熟练地系上铅制腰带,穿上铅衣,裹上铅裙,戴好铅制围脖和帽子,介入室的护士虽然每天“负重前行”,可依然激情满满。这群“铅衣天使”说,看到病人满意的笑容,听到他们说一句“谢谢”时,感觉一切辛苦与付出都值得。

上图:介入室的护士在术前穿上铅衣。        宋福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