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恐惧起床、卧床?可能患上了耳石症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6日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少于一分钟,这仅相对于绝大多数管结石而言,为数较少的嵴顶结石的眩晕时间常在数分之上。这种症状的出现常与位置变化有关,所以呈阵发性,这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1、临床表现

① 发病突然

“耳石症”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② 眼震十分特殊

由坐位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左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③ 病程

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眩晕的成为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及飘浮感。

④ 多见于中年患者(45-50岁)。

 

2、诱发病因

① “耳石症”与失眠的共同特点是睡眠不好,影响休息。临床发现,很多“耳石症”患者合并有睡眠不佳,表现为入睡困难、睡不踏实、过早醒来、容易多梦等。此外,失眠易诱发“耳石症”或引起“耳石症”复发。失眠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发毛细血管发生痉挛、缺血,使内耳细胞分泌的黏液质量下降,黏度下降,致使耳石脱落,形成“耳石症”。

② 遗传性因素耳硬化症患者直系先辈后代中有相同病的较多,约为54%有家族史,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半数以上病例可以发现异常基因。

③ 骨迷路包囊发育因素,人类出生时骨迷路包囊已发育完成,唯独在前庭前边缘的内生软骨层内遗留有一发育和骨化过程中的缺陷,称窗前裂。裂内有纤维结缔组织束及软骨组织,成年后可继续存在或发生骨化而产生耳硬化病灶,临床及颞骨病理所见之耳硬化症病灶,亦多由此处开始。

 

3、治疗方法

“耳石症”虽然痛苦,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治疗方法。这治疗方法叫做“手法复位治疗”。医生根据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复位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使它不能再刺激神经末梢,自然也就不会头晕了。因此,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应首先排除其他急需处理的危重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如确诊“耳石症”可接受手法复位治疗。

“耳石症”手法复位一般一次见效,个别患者需要多次复位才能治愈。一般门诊治疗即可,个别需住院多次复位。患者复位时会诱发眩晕,偶尔会发生呕吐(需有家属陪同),但一般持续时间短暂,无明显不良后果。复位成功后需休息半小时后再离开,并禁忌开车。复位后三天内最好避免平卧。建议睡硬板床,用荞麦皮枕头。

“耳石症”本身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眩晕发作。但是有的老年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可能需要同时给予输液治疗。有的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或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要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防止“耳石症”复发。

 

 

医生简介

 

张钊       主治医师、康复科副主任

     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面神经炎、头晕、头痛、神经性疼痛、慢性软组织损伤、运动损伤等疾病及颈椎病保健预防有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