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健康园地>健康体检

提高健康意识,做好心血管疾病预防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1日 点击数:2,337 字号:

心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市中医院心血管专家呼吁
一、心血管疾病现状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各种死亡原因的三分之一。1998年中国260万人死于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心血管病每13秒就会夺去一个中国人的生命。心血管疾病是男性第一死亡原因,在女性患者中仅次于肿瘤位居第二。由于心血管病各种危险因素大幅上升,心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所以心血管疾病一定要强调预防,不管疾病发展到哪个阶段,都要把预防放在首位。
二、心血管疾病能否预防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可能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导致危险因素和代谢异常。按其权重的排序是: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坚持少量饮酒(保护因素)。
三、心血管疾病如何预防
  1.提高健康意识,关注自己的健康。预防得病,防患于未然。
  2.从青少年到老年的终生健康管理。预防应该从青少年抓起,中年强化,老年继续,健康要终生管理。从青少年开始启动主要是针对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到中年,这段时间最重要的是危险因素的控制和代谢指标的干预,应定期筛查血压、血糖、血脂,老年阶段要继续危险因素的控制。
  3.用科学的证据指引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一是心血管疾病预防首先是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适量运动和合理饮食、戒烟及保持好的心态。运动强度应以不感觉劳累为原则,营养和合理搭配,饭吃八成饱非常重要,任何阶段戒烟均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二是应坚持使用有科学证据、有预防作用、能改善预后的药物。
  特别强调降血压达标。我们现在有了一系列有效的降压药物,50年来最重要的成就和证据是降压达标是硬道理,即使用传统降压药物,只要把收缩压降低10-12mmHg,舒张压降低5-6mmHg,就会使脑卒中减少40%,心肌梗死减少16%,心力衰竭减少50%,而且不增加癌症和其他非心血管疾病死亡原因,降血压达标可更大幅度减少致残、致死后果。普通人群血压需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人群血压需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此外,还要适当服用预防血栓的药物。无血栓则无事件,预防血栓就能预防致残、致死后果。
心血管疾病预防为本——五条防线构筑心血管病的防洪堤
世界心脏基金会(WHF)是一个非常权威的全球性组织。WHF的宗旨是帮助全球各国人民通过预防、控制冠心病和脑卒中,延长人类的寿命,尤其关注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的防治。WHF将每年9月29日定为"世界心脏病日",以唤起公众关注心血管疾病,通过举办世界心脏论坛,组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多个相关学科参与的非政府机构与政府相应的职能部门组成的国际性广泛联盟,构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线。 
全面防线包括五个层面:
1、防发病。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2、防事件。保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预防血栓形成,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和脑卒中等可能致残、致死的严重事件;
3、防后果。发生ACS等严重事件后,及早识别,及早干预,挽救心肌,挽救生命;
4、防复发。二级预防,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5、防治心力衰竭。
第一条防线: 防发病——一级预防
      中国有句古话叫"防患于未然",中国的《黄帝内经》几千年前就挑明了"上医治未病"。什么叫防未然、治未病呢?这就是一级预防,就是在没发病的时候去防病,就是对多重危险因素在源头的综合控制,就是将我们防病治病的重点从"下游"转到"上游",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模式的转换。过去我们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放在溶栓、搭桥、介入等高科技的投入上,却对花钱少、效益大的一级预防的重视非常不够。在这个宝贵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一级预防上,我们再也不能等闲视之。
     一级预防怎样去做呢?因为很少人只有一个危险因素,往往是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静息生活方式等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如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必须吃药治疗,同时有效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于没有糖尿病的轻度高血压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限盐6个月后再决定是否用药。这里要特别提醒一句,在血脂异常的干预力度上,糖尿病是和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危险程度等同称等危症,切切不可忽视。一级预防最基本的措施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级预防的重点有三个:干预血糖、干预血压、干预血脂。
第二条防线:防事件
      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的基础是"不稳定斑块"及其破裂后引发的不同程度的血栓,前面说过,半数以上事件并无先兆而突然发作,目前尚无预测手段。防事件对于稳定斑块的患者见于稳定性心绞痛,是保证其斑块继续稳定,不向不稳定的方向发展,对于不稳定斑块见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是促使其向稳定转化,防止发生心梗及脑卒中。防事件的核心是两个"防",第一是构筑一条调脂他汀类药物防线,这会使原来稳的更稳,原来不稳的向稳定转化。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可能具有另外附加的稳定斑块的作用,即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抗炎作用和抗栓促使斑块稳定。第二是抗栓,最便宜、最有效的百年老药阿司匹林,预防用量75毫克至80毫克每日1次,晚上睡前服。但在不稳定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第一次阿司匹林剂量不应小于150毫克,应将药片嚼碎服下,以便尽快起作用。"高血压理想治疗"实验结果表明,在满意控制血压的同时,每日服用阿司匹林75毫克,可使心肌梗死的危险降低30%左右,而不增加脑出血的危险,但可能使脑以外的其他部位出血,如胃肠出血增加2倍。总体上讲,充分治疗高血压,联合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预防心肌梗死有益。
第三条防线:防后果
      这里要送大家一句警言:"有胸痛上医院"。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为胸痛,急性心肌梗死半数以上无先兆,而以突发的胸闷、胸痛为表现。从血栓形成到血管供应的心肌组织坏死,动物学实验是1小时,在人身上最晚是6~12小时。所以我们心脏科医生最重要的理念是"命系1小时",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时间窗"——即抢救的黄金时间。时间窗没抓住,病人将付出致残、致死的代价。治疗越早,挽救的心肌越多。所以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丢失了时间就是丢失了生命。
第四条防线:二级预防——防复发
      对于已获救的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存活者,最重要的是二级预防——防复发。这是再发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极高危人群。一级预防是没发病去防病,那么二级预防就是已发病后防止"二进宫",即防止第二次复发。已有充分的临床实验证据表明,二级预防的A、B、C、D、E防线具有重大意义。 
A: 1、Aspirn(阿司匹林);2、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B:1、β-Blocker(β-受体阻断剂);2、Bloodpressurecontrol(控制血压)。C:1、Cholesterollowing(降胆固醇);2、Cigarettequitting(戒烟)。

D:1、Diabetescontrol(控制糖尿病);2、Diet(合理饮食)。

E:1、Exercise(运动);2、Education(病人教育)。

这个性命攸关的二级预防的五个方面,每项有两个内容,都非常重要,每一个病人都要逐条逐项严格去做,并持之以恒。这个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

第五条防线:防治心力衰竭

     由于早期干预的成功,使越来越多的心梗、脑卒中的患者存活下来。前面说过,慢性心衰是从心梗逃出后10~15年的一个常见归宿,因为慢性心衰预后差,花费巨大,已成为全球性最沉重的医疗负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更多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