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医讯

护士节与母亲节接踵而至,来听听“护士妈妈”们的故事

-- 因职责而坚守 因孩子而幸福

文章来源:阳江日报 作者:■ 撰文/高鹏飞 陈思捷 ■ 摄影/谭文强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3日 点击数:2,459 字号:

母亲可爱,护士可敬。“护士妈妈”身兼两职,也为此付出了更多。在大家的印象里,护士拥有一个好母亲的全部特质:体贴、温柔、顾家,实际上,她们照料患者的时间更多,陪伴家人的时间更少。一个好护士往往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对于孩子,她们心底里总留有一份亏欠。

近日,记者走进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走近“护士妈妈”们,聆听她们在岗位和家庭之间作出的权衡和选择,了解她们背后的故事。

    

冯丽雅(右)在电脑上查看患者病情。

◎市中医医院内三科护士冯丽雅“女儿的理解让我感动”

“女儿已经13岁了,但和她一起旅行已经成了奢望。”

冯丽雅在市中医医院护理岗位上已经工作了整整17个年头,前年才第一次和女儿远行旅游去了趟贵州。那次游玩的照片被女儿夹在相册里,那本相册便成了女儿的珍藏,有事没事总会翻一翻。

冯丽雅所在的内三科是名副其实的“老年科”,收治的患者基本是中风、帕金森或者是脑血管类疾病患者,老年人特别多。

在冯丽雅看来,护士工作是为生命服务,也是“爱与爱的传递,心与心的交换”。冯丽雅对一位年过七旬的婆婆记忆犹新,婆婆刚到医院时甚至抵触护士给她做康复治疗。“其实老人更像小孩,我们需要的是理解和耐心。”冯丽雅一有空就找老人聊家常,渐渐叩开了老人的心扉。有一次,老人一大早就站在病房门口,斜着身子拄着拐杖等冯丽雅来上班:“怎么毛丫头还不来?”

那一幕,冯丽雅终身难忘。

冯丽雅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病房里,经常缺席一家人的晚餐。“多少有些无奈,很少有机会去陪家人。”女儿2岁时发过一次严重高烧,在岗位上连轴转的冯丽雅根本无法抽身,只能让小叔帮忙把女儿背到医院。“女儿经常来医院,我却很少能够看到她。”冯丽雅回忆,有一次抽空到急诊室看了一眼女儿又匆匆赶回科室,看到女儿渴望抱抱自己的眼神,特别心酸。

女儿上一年级以后,冯丽雅很少陪女儿写作业,等她半夜下班回到家,女儿已经早早睡下了。“有一次女儿说,她长大了绝对不会做护士。”让冯丽雅欣慰的是,女儿不仅理解她,也渐渐学会了独立。她和丈夫经常不在家,女儿往往独自一个人吃饭、做作业、睡觉,很乖巧。

“女儿每天睡前总会发个短信,或者打个电话来,电话接通后的那一声‘妈妈’让我尤其感动。”冯丽雅说,那种感动五味杂陈,有不舍,也有宽慰。

   

戴秋萍在了解患者康复情况。

◎ 市中医医院妇产科护士戴秋萍 “为母方知其中不易”

“可能明天我就要荣升‘二胎’妈妈了。”在护士节的前一天,市中医医院妇产科的护士戴秋萍依旧挺着一个大肚子到处忙活,一会接电话、一会备材料,一会走到护士站、一会又扎进病房。她计划下午一下班就立马给自己添置一些临盆的物品,准备迎接家里二宝的诞生。

戴秋萍在护士岗位上工作了5年,大女儿已经3岁准备上幼儿园了,但陪伴女儿的时间屈指可数。戴秋萍回忆,刚参加工作时压力特别大,下班回家脾气就变得特别暴躁。“检查完患者,有时候会不放心,又要回去再看一遍。”在戴秋萍看来,护士这个岗位不仅需要勤劳,还需要有过人的耐心和细心,每次做术前准备,戴秋萍都要不厌其烦地检查好几遍患者“有没有涂指甲油?”“指甲长不长?”“有没有戴戒指?”

在妇产科,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有关母爱的故事。“有些患者为了当妈妈,付出了健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在戴秋萍眼中,在手术台和病房里,妈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有位“准妈妈”因为输卵管异常不能怀孕,几经辗转治疗,好不容易才怀上了小宝宝,没曾想刚怀孕一个月,她因为大出血住进了医院,为了保住胎儿,每天打针、吃药的次数比吃饭还多。

因为见证了太多坚强的妈妈,戴秋萍也格外坚强。“怀上二宝后,前段时间腰和腿特别疼,从椅子上起来也要缓老半天。”桌沿和墙壁成了戴秋萍必不可少的“拐杖”,站起来后,还要用手托着后腰,只有这样才能让腿不那么麻木。但这在她看来依旧平淡无奇:“身边有怀孕的护士姐妹还自己给自己打针,我这根本不算什么。”休息时,戴秋萍有时候会和肚子里的孩子自言自语地交流:“鼻子要像妈妈多一点,眼睛要像爸爸多一点。”

作为妇产科护士,见证了无数新生命的诞生,但大女儿出生时,戴秋萍还是哭成了“泪人”。当时,戴秋萍躺在病床上抱着襁褓中的女儿,久久凝望,床头的母亲又默默注视着自己,触碰到母亲目光的那一刻,因为感动,戴秋萍和刚出生的女儿一样嚎啕大哭。

    

■ 撰文/高鹏飞 陈思捷 ■ 摄影/谭文强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更多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心情排行]